佛教的布施学
南怀瑾先生讲述
----------------------
《毗耶娑问经》选讲
【编者按】《佛教的布施学》,为南怀瑾先生1991年8月16日至21日在香港讲述《毗耶娑问经》的记录整理稿。时值中国华东发生特大水灾,南先生开讲这部系统阐述佛教布施原理的经典,尤具理论和现实上的指导意义。时过七年,长江流域和东北发生比1991年更为凶猛的水灾,全国佛教徒正发扬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救济灾区同胞。征得南先生同意,特刊登卷上部分讲记,以飨读者。
一、学佛要先从做人开始
《毗耶娑问经》,二卷。由后魏瞿昙般若流支译出,属于大乘方等部。新译有唐代菩提流支的一卷本,归入宝积部第四十九会“广博仙人会”。历史上很少有人研究这部经典,现在的大法师也不会去讲它。这部经是以故事的形式,主要讲通过布施的功德,由人道进入天道的境界,偏向于形而下的领域。而中国人讲佛法,喜欢走形而上学的道路,所以这部经被束之高阁,流传不广。
要研究宗教学术,对这部经就应该引起注意。因为这部经提供了当时印度社会宗教生活的丰富资料。文字也非常生动有趣,描绘的场景、对话,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好比在看一部电影剧本。这部经要答覆当时印度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人乐善好施,死后就能升天堂。可是印度宗教所讲的天堂有六十多种,那么这天堂的境界如何,天人是从哪里来的?从比较宗教学的学术立场看世界宗教,像中国的道教,以及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世界上各种宗教,也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天堂是一个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讲清楚。站在学术的角度,要对每个宗教的经典和理论作比较研究,天堂究竟在哪里?要从科学上找出根据来。事实上,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在找这个东西。由宗教而哲学,由哲学而科学,现在发展到太空探索,一直在追寻究竟有没有另外的一个世界。佛对当时外道的种种说法进行了分析,这个分析究竟如何,要求证,盲目的相信是不对的。
许多人学佛有个毛病,好高骛远,一上来就要成佛,连天人都不在话下了。其实,佛法是五乘道,首先是人天乘,先从做人开始,人做好了,才有可能升天。小乘里头特别注重这一点。然后一步步从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修行,最后进到佛乘,证道成佛。
这部经就是讲怎样生死于天人之间,也就是中国儒家所讲的“究天人之际”。学佛要先从做人开始,人都还没有做好,一上来就把《金刚经》、《楞严经》挂在嘴上,一步登天想成佛,那是做不到的!人怎么做好,就是修善业道。要做多少好事,才能有资格升天,天也分好多层,这里讲的庄严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都在欲界天,在佛法的天人系统中还是最基础的。基督教所讲的天堂,就在这一层面。有人说:我只要打坐,到了初禅,就统统超过这些境界了。错了!达到初禅境界,要看你的心理中贪、嗔、痴等坏毛病减除了多少,你的行为中功德增进了多少。并不是只要打打坐,就能升天道的,没有这个事!
欲界天里还有饮食男女之欲,但你不要轻视他啊,像我们这些人将来能不堕到畜生道里去,已经很好了,能够人中再来,已经很难,要想升天,那就更不容易了。所以我常讲起当年我的老师袁焕仙先生说的一句话,他对路过的土地庙都要停下来,合个掌,行个礼。为什么?“你别小瞧他们,他们成仙,也是经过多少年的修行,做了多少功德。我们将来死后,能不能做个土地公还成问题呢!”这是讲修行之难,所以对一切修行者都很恭敬,并不是说要拜他们为师。
《毗耶娑经》特别提出讨论了布施的原则和功德,也就是我们现代人常讲的要有爱心,要帮助人。那么,通过研究布施这个问题,对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福利,就可以应用上了。搞清楚这些观念,明白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才谈得上研究佛学。
二、古代印度社会的宗教生活
(一)佛教僧团的修道场景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游阿瑜强伽河岸,与大比丘众俱。
每部佛经的开头,都标明了这部经的形成、时间、地点和在场者。所有的佛经都是佛的学生记录下来的,有人向佛提问题请教,佛回答了这些问题,学生把当时的对话记录下来,标上“如是我闻”,以示负责:我当时听到佛就是这样说的。
有人对佛经里的“一时”感到很好笑,讲印度人没有时间和历史的概念。其实佛教用“一时”指涉时间有着很高明的道理,因为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宇宙的时间只有现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现在也是转瞬即逝,暂时叫一个现在。这是一个非常高深的哲学和科学问题。
这部经是佛在中印度恒河边上讲的。
彼比丘众,所作已办,尽一切漏,无有障碍,离有不退。勤为禅诵, 跏趺而坐。随何处坐?有在地处,二人相随,如法语论,群行如鹅, 如鸳鸯者;有在空舍,有依树根,皆悉行禅。能取如来法之光明,正 住威仪。复有无量菩萨众俱,彼诸菩萨无量功德,名称普闻。 在场者有常随佛行的比丘弟子,据《金刚经》等其他经典,始终跟随着佛的大比丘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像三千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一样。这些弟子都是修行已经得道的大阿罗汉,除尽一切烦恼渗漏,跳出了欲有、色有、无色有三界,不再退转。他们或在野地上、空舍里、树根旁打坐;或二、三道友在一起切磋讨论学问。经文描述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老师释迦牟尼站起来,学生们像鹅群一样跟着走;同学间情谊很深,像鸳鸯一样联在一起。而且“正住威仪”,举止表情都很严肃端正。在场听法的还有一些大乘菩萨,与出家的比丘众不同,他们多为在家修行的居士,但地位、声望和学问都很高。
彼处复有无量百千种种树林,多有淫欲俱耆罗鸟、孔雀、鹅鸟、群蜂 等声,婆罗枳树,枝叶垂布。如是处者,欲心懈怠、喜睡频申,皆悉 远离,常有无量善香妙华。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常当勤 行,作所应作,持戒正行。尔时世尊与慧命阿难陀、长老大迦叶、长 老舍利弗、长老薄拘罗、长老利波多阿若居邻等大声闻俱,欢喜语说。
那里有无量数的各种树木,浓荫遮日,鸟语花香,蜜蜂在花间飞舞,鸟儿在林中做爱。那个场景是很容易使人心生懈怠、哈欠连天(“喜睡频申”)的,但佛弟子们精神抖擞,远离欲心和昏沉,在这大好的自然美景中精进修道。这时佛对众弟子讲话,勉励大家要精勤修道、严守戒律,按照正法去做应当做的事。
(二)毗耶娑的来历
尔时,西方有光明相,犹如日轮。时阿难陀漏未尽故,见彼相已,即 白佛言:云何世尊,西方分处,焰色光明,甚有威德?
在佛弟子中,这时阿难陀仍有渗漏,还没有得道,他是在佛入灭后经大迦叶的启发才证得阿罗汉的。佛正在与弟子们谈话间,西方出现一片光明,像另外升起了一个太阳。阿难因“漏未尽故”,他好奇了,问佛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电影演到这里,开始带出毗耶娑的来历。
佛言:阿难,于此世界,有五通仙,名毗耶娑,犍陀迦离妇人之子。 有五百仙,以为眷属,住在彼处,勤修苦行,不食而斋,其身瘦瘠, 有命而已。读诵不住,以为庄严,其名曰阿斯仙童子、那罗提婆、裴 苫波耶那、那荼延那、迦摩延那、赉枳罗婆、轲那娑徒罗陀等,诸大 仙人,相随经行。
佛告诉阿难,毗耶娑是西方的一位五通仙人,用现在大陆上的术语,就是具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神足通的特异功能者。在本经的另一处,佛对阿难说,毗耶娑制作了婆罗门法,并造出四吠陀,他还善知声论,通晓种种典章书籍。
印度上古时代同中国一样,也是母系社会,子女的姓氏从母亲的氏族名。他母亲的姓氏是犍陀迦离。毗耶娑是个苦行者,跟随他的有五百个修道者。“不食而斋”,认为连吃素都不够干净,还有杀生的可能,一个个都是饿得“瘦”而且“瘠”,每根肋骨都露了出来,只剩一丝呼吸维持着生命。这些人生活这么艰苦,可昼夜苦行修道,用功不已。这时正跟随毗耶娑作修道后的散步。
佛教不提倡苦行,日中一食,不拘荤素,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可世界上修外道的大多吃素,专修苦行,研究人类学的要注意这个差别。
即于尔时,毗耶娑仙亦见世尊,与诸比丘,多千眷属之所围绕。诸根 调柔、心意寂静,在于禅定,离欲安乐,在树林中。毗耶娑仙既见佛 已,思惟念言:此人应是一切智者,名称普闻,彼必应是不妄语人。 如是如来胜色具足,诸相成就,甚为希有,世未曾有,如是色相胜妙 希有。如是世尊,舍王欲乐,舍转轮王富乐自在,如舍毒食;六万采 女第一端正,一切舍已而便出家,在林中住。
这时,毗耶娑也看到佛和他千余人的僧团,心意清净,态度安详,跳出了世间的欲乐,在树林中打坐。那个时候,全印度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以太子身份出家的事迹。毗耶娑看到佛庄严的色相和诸般成就,心想释迦牟尼的确名不虚传,他把王位、尊荣、美女、欲乐和转轮王的理想,都像毒食一样的抛弃了,出家修道,这真是世上难得的大丈夫所为。他是世上大智慧者,真得道者;他所说的,必定真实不虚。
仙人众中,有一仙人名那罗陀,既见世尊,心生欢喜,以妙伽陀,赞 如来曰: 青色树林中,谁汪洋金色? 如净毗琉璃,如日出云山。 彼时大仙及诸仙众,闻是说已,心喜开眼,皆悉合掌,欲向佛所。
此时,有一名叫那罗陀的仙人,也见到佛陀的丰采,作一首诗偈赞美佛陀。佛是尼泊尔南部的人,肤色黄中带红,全身金黄透亮。这诗若翻成中文,实在马马虎虎,大意是说:
在青郁的树林荫中, 谁发出辉煌的金光? 通体像琉璃般透明, 犹如云开见到太阳。
五百仙人听了这诗偈,都心生倾慕,起立合掌,要到佛前请益。
(三)苦行外道的一幅风俗画
尔时,佛语诸比丘言:汝等比丘,见阎浮提如是诸仙,系缚手足,自 悬著树,不食而斋;著树皮衣,卧在尘土,若在石上;有以两手合取 食已,开手而食;或有食风,有十五日不食而斋,或有一月不食而斋。 头须发爪,悉皆长利。寅旦中暮,三时读诵。有种姓财,有福德财。 先咒物已,置于火中而供养火。在地而卧,有在露地,有在树下,有 悬自手著树而睡,或有蹲踞如是睡者,或有在水如是睡者,有以五热 而炙身者,有身逼火自炙卧者,有在火焰下风卧者,有卧棘剌,有日 炙身。受苦求福,自诳其身。得处便住,种姓胜上,心以为足,心以 为喜,离无上智。诸比丘,此大仙人,而不能知生死出要,以欲痴故, 还生有中;自谓正行,不知是邪。
尔时,彼诸比丘,归命如来,白言:世尊,我等梵行真正具足,和集 相应,得离生有。 佛知道他们此时正要过来,就对弟子们讲了这些外道仙人种种的苦行状况:有的自己捆住手脚,悬挂在树上炼功,连饭也不吃;有的身穿树皮衣,睡在尘土里或石头上,用手捧东西吃;也有不吃饭专食气,十五天或一个月“不食而斋”的。这些人蓬头垢脸,不剃头,不刮胡子,也不剪指甲。
他们吃东西前,要先念咒,投食物于火中,供养他们所崇拜的火。所以印度人不喜欢吃我们的东西,认为未经念咒的食物不干净。他们睡觉也是五花八门,有光着身子露地而睡的,有把手吊在树上而睡的,有蹲在地上睡的,有浸在水里睡的,有迎着火焰下风处睡的,有卧在荆棘上睡的,也有在太阳底下睡的,像现在美国人晒日光浴一样。
他们每天早中晚三时读诵,苦行修道。别看他们像叫化子一样,可他们有“种姓财”,出身于社会第一等级的婆罗门种姓;有“福德财”,家中都很富有。他们是为了修道才过这种苦行生活的,所以心高气傲,都自以为了不起。
列举了以上种种苦行后,佛对众比丘说,这些苦行者以受苦而求福报,其实是自己骗自己。他们过着最简单的生活,折磨自己的身体,以为就能消除罪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喜乐。其实,越是这样,离最高的智慧境界就越远。他们不懂出离生死的法要,还在“欲痴”之中,用痛苦的修行去追求未来的福报,可是死后还是处于生死轮回之中,没有用!
以上比较了外道的邪行与佛教的清净梵行。
(四)毗耶娑见佛问道
彼毗耶娑大仙人等,以阿罗汉威德力故,而生畏惧,安详谛视,心意 敬重,一心正意。与诸仙人眷属相随,绞摄长发并在一箱,以好线绳 角络其体。形色不白,端摄身仪。二眼皆黄,头发无腻,绞结相著, 块聚非一。手执三岐杖、置瓶之物,世中最丑。种种语言,悉皆善巧, 因成就语。蹑空而行,到如来所。白言:世尊应知此义,我何因缘, 并诸眷属,今来到此?佛言:大仙,一切有生、一切诸法,我悉知之。
尔时,慧命阿难陀白佛言:世尊,如是大仙,仙众围绕,心有正知, 有种种知、细知尽知,知而不畏。长发不理,为是何人?佛言:阿难, 此是仙人,名毗耶娑。婆罗门法,是其所作,造四毗陀,善知声论, 知种种书。
时,彼一切阿罗汉人,见毗耶娑大仙人已,作是思惟:彼人受苦,勤 劳持戒,为何所得?此毗耶娑生死苦恼未得解脱。彼阿罗汉如是思惟: 此毗耶娑来至佛所,云何问难?为问因缘,为问无我?
毗耶娑等人虽然不修边幅,出于对佛及门下罗汉们的敬重,还是把头上、身上稍稍整理打扮了一下,手持苕帚净瓶、三岐杖等法器,运用神通,从空中飘行而来。他们也是想在佛前显示一下本事,但一副苦行者的邋遢相,引起了阿难等罗汉们的惊异,不知他们能在佛前问出些什么问题。佛对毗耶娑本事的介绍,上面已讲过了,这里略过。
时,毗耶娑问世尊言:佛出世难,今诸仙众和合来此,我少难问,惟 愿且住,为我解说。佛言:大仙,恣汝所问,随汝所念,皆悉可问, 我为汝说。
时,毗耶娑问言:世尊,云何布施,何故布施,何义名施?云何施主, 何义施主?云何施人,而非施主;云何不与,得名施主?云何死已, 施福随行?施福云何,为有形段、聚集可见,为不可见?施主施福, 为在何处,为在受者,为在施者?云何世尊入涅盘已,供养塔等,而 得福报?佛入涅盘,谁为受者?尔时,世尊语毗耶娑大仙人言:汝问 此法,甚为微细,汝有辩才,不可思议,能如是问。
毗耶娑见佛问道,首先发问的就是关于布施、施主和布施的果报等问题。因为外道修行的目的就是死后升天,而多做好事、多行布施就能升天,所以布施功德与升天果报之间的关系,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由这些问题,引出了这么一部《毗耶娑问经》。 尔时,长老舍利弗,发白面皱,眉垂覆面,偏举一眉,长引气息,谛 观思量。见已而言:此毗耶娑大仙人主有大名闻,一切人知、一切人 说,岂可不知,同如世间愚痴小儿、无智慧者?舍说因缘、舍说无我 二种深法、种种善知智言语已,而问如是布施之法?
尔时,慧命阿难陀顶礼佛足,白言:世尊,此毗耶娑大仙所问布施果 报,我亦能说。佛言:阿难,此则非时。若问如来,声闻人说,此非 所仪,且止。阿难,无此道理。
尔时,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随彼仙人何意而问,我亦能说,能 满其意。佛言:舍利弗,汝语太卒,心不思量。长老舍利弗,勿作是 语,此不相应。若如是者,我声闻人,则不相应。若来问我,声闻说 者,此不相应。则有人言:彼如来者,非一切智。当有人言:毗耶娑 仙往问如来,自不能说,遣声闻说。或有人言:彼如来者,有我慢见, 而不自说。
尔时,彼诸比丘,于世尊所生信净心,白言:世尊,彼大仙问,如来 能说,能断彼疑。
佛门下的大弟子们认为毗耶娑兴师动众跑来,至少应问问“因缘”和“无我”这二种深法,没想到却来问布施的果报,这些问题他们认为太粗浅了。舍利弗和阿难先后站出来,指出这些问题他们做弟子的就能胜任,不用佛陀亲自出来回答。
佛喝止住舍利弗和阿难,不是说他们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其实他们的成就都很够。这里涉及佛的待人礼貌和教育方法,有些事情自己不亲自出来,声望上就压不住,也给人以贡高我慢之嫌。经里对毗耶娑发问的场景、佛弟子的心理状态,以及佛为什么亲自作答的道理,均有大段的描写,这里不详述。我们主要看佛是怎样阐述布施原理的。
三、布施的原理和方法
(一)何为布施
任何宗教都教人布施,平时将财物施舍给别人,将来就能升天得福报。毗耶娑他们之所以修苦行,就是为了求升天道,图神仙的享受。一般人为什么修道,吃斋啊,念佛啊,无非是现在苦一点,将来可以超升生天上做神仙。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功利的做生意心理,投下少量的金钱,而图一本万利的结果。我常笑有些人信教,花几毛钱买三支香,拎上一盒蛋糕,到庙里去拜拜,求发财、求长寿、股票要好、马票要中,求这求那,拜完了那个蛋糕拿回去还能给儿子吃。如果菩萨凭这就保佑他,那还算菩萨吗?下等的贪污,只要人家三根香。
尔时,世尊语毗耶娑大仙人言:汝听!施报复有施分。何义布施?既 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
毗耶娑问什么叫布施,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施主。佛对布施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既布施已,自食自净,施已报转,故名布施。”布施必须是把自己的并且自己也需要的东西施于他人,才会有布施的果报。拿衣服、钱财、医药送给人家,是外布施;把自己的烦恼完全清净掉,是内布施;给人以精神上的,乃至生命上的安慰和支持,是无畏布施。布施的信心一生起,就必须马上实行。比如今年大陆发水灾,我觉得应该布施灾民,就马上做了。用不着等号召大家起来再做,那已经是来不及了。
按我的观点,真肯布施者,在别人眼中就像疯子一样,把钱也不当东西,只要人家需要就送出去了。台湾、香港有些叫化子,家中有百多万的财产,可他既然肯丢这个脸在大街上乞讨,说明他有需求,那你只管你的布施,不必考虑人家是否有钱、是否在行骗。所以佛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布施是无条件的,以别人的痛苦和需要为自己的痛苦和需要,这才是布施。
(二)何为施主
以何义故,名为施主?如是问者,大仙当听:若人有物,彼信心生, 信心生已,以财付人,遣向他国。彼人将物,向他国施。彼人布施, 财主得福,非施者福;彼所遣者,虽持物施,而非舍主。若人自物, 自手施者,则是舍主,亦是施主。
这是回答毗耶娑的第二组问题,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施主,为什么有的人并未直接送东西给人,却是施主;而有的人明明送东西给人了,却算不上施主?这就要看上面布施的定义了,必须是自己的东西,而且自己也需要,但看到别人更需要,就无条件地布施出去,这才是施主。我只有一碗饭,现在有人需要这碗饭,“拿去,你吃!”我还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常说自己不够资格学佛。一般人,自己有十块钱,给你二块,我还剩八块,那已经很了不起了。只有你要十块,我全部给你,甚至再借上十块,给你二十块,那才是真布施!如果自己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亲自去布施,可以委托别人去。拿着人家的东西去布施,施主是物主,不是你。
什么样的人不算施主,什么样的布施行为不是发心纯净的布施,下面对这些问题有详尽的发挥。
(三)三十三种不净布施
大仙当知:有三十三不净布施。何等名为三十三耶?
一者,有人邪心倒见,无净信心而舍财物,如是舍者非净布施。二者, 有人为报恩故而舍财物,则非布施。三者,有人无悲愍心而舍财物, 亦非布施。四者,有人因欲心故,而舍财物,亦非布施。五者,有人 舍物与火,亦非布施。六者,有人舍物与水,亦非布施。七者,有人 生如是心,舍物与王,望王识念,如是舍物,非净布施。八者,有人 以畏贼故,舍物与之,如是施者,亦非净施。
又复更有五种舍物,皆非净施。何等为五?一者,施毒非净布施。二 者,施刀非净布施。三者,教人取肉而施,非净布施。四者,有人所 摄众生,平等施与,和集养育,望得其力,非净布施。五者,有人为 名闻故,而舍财物,非净布施。
(原文此处缺)
十四,有人为歌戏故,与伎儿物,非净布施。十五,有人年终月尽, 破散财物,非净布施。十六,有人屋舍因缘,而舍财物,则非净布施 。十七,有人善友因缘,以他财物授与余人,非净布施。十八,有人 或在田地、或在舍宅、或有谷聚、或有麦聚,鹿鸟所食,鼠等所食, 无清净心,非净布施。十九,有人为学作故,与工匠物,如是施者, 非净布施。二十,有人身有病患,恐命尽故,舍物与医,非净布施。 二十一者,若人打他、若骂他已,心悔生愧,舍物与之,非净布施。 二十二者,若人施已,心则生疑:为有报不?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二十三者,若人施已,心中悔热,如是施者,非净布施。二十四者, 若人舍物与他人已,如是思量:若有其人,取我物者,皆悉属我,为 我所秉。如是施者,非净布施。二十五者,若人施已,如是思量:如 是施福,惟钟我身,不属他人。如是施者,非净布施。二十六者,若 人年老,舍物而施,又非中年,后时病困,死时欲至,脉节欲断,苦 恼所逼,欲入死道,无清净心,无信净心,阎魔罗使见之生笑,兄弟 诸亲啼哭悲泣。至如是时,舍物而与,非净布施。二十七者,若人为 名,舍物布施,如是我名,他国遍闻:某国某城,大施之主。彼如是 施,非净布施。二十八者,若与余人,递相憎嫉,见彼舍物,多行布 施,见已心慢,不能堪忍,以嫉彼故,舍物布施,非净布施。二十九 者,贪他女故,为种姓故,舍珠舍金,若银金刚、若毗琉璃、缯绢衣 裳及兜罗绵造作敷具,如是舍物,非净布施。三十者,有人如是思惟 :舍物与人,我无儿息,大富饶财,应当舍物而行布施。如是施者, 非净布施。三十一者,若复有人,心生简择,如是念言:若与此人, 则有福德;若与彼人,则无福德。如是施者,非净布施。三十二者, 若人布施,舍离贫穷衣裳破坏垢腻之者,与多丰乐大富之人,非净布 施。三十三者,若复有人,望好华果,舍物而与,非净布施。
佛告诉毗耶娑,有人虽做了好事,但挟带了功利性的不清净心理,不算真布施。他列举了三十三种不清净、不纯净的布施:
第一种,是以歪曲的心理、颠倒的见解、无纯净发心所施的财物,这不是真正的布施。
第二种,有人昨天请我吃过一块蛋糕,今天我要还礼;或者他十几年前帮助过我,现在他有困难我要接济他。这都属于人情上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不算布施。
第三种,有人施舍财物,不是出于真正的慈悲、怜悯和同情心,而是为了耍阔气,或纯粹是打发人家了事,这不算布施。
第四种,因为自己有所欲求,比如看到这束花特别喜欢,多付上一毛钱;或上舞厅感到那位小姐很漂亮,多给两个小费,这都不算布施。
第五和第六种,把财物丢到火中或投进水里,都不能算布施。因为水火都是自然物,你把财物白白扔掉了,却不能使别人受益。
第七种,有人送礼给大人物,指望以后可以有所提拔照顾;或者看在某个大老板甚至总统的面子上,在慈善救济事上凑上一份,藉以拉个关系,这都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八种,怕强有力的黑道中人来抢你,赶快送钱消灾,这不是布施。
第九种,送人家鸦片、海洛因、麻醉剂等毒品,这不是布施。但医生见病人太痛苦,打麻醉针以止痛,这是布施。这里有很多道理,要研究。
第十种,送人家武器,不是布施。我儿子前天买了一把防身刀给我,他在刀下面放了一毛钱。我打电话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美国人的规矩,送刀给人,不是让人自杀,放上一毛钱,表示吉利的意思。这个我不懂,他还算是真布施哦!
第十一种,送肉与人,那是杀生而施舍给人家,这不算布施。
第十二种,你收养了许多孤儿,保护他们,把他们养育成人。但你指望以后可以使唤他们,做你的帮手,这就带上先决条件了,就不能说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三种,为了出名而施舍,不是纯净的布施。
第十四种,为了捧歌星戏子而出钱,比如一个歌星开赈灾歌唱会,一天收到几千万捐款,这个歌星做了好事,可出钱者未必是净布施。歌星不唱的时侯,你为什么不布施?有些人是为捧歌星的场,这个里头有差别。
第十五种,有些人破产了,财物转到别人手里,这并非出自自愿,所以不是布施。
第十六种,比如说,这个屋子因闹鬼,不敢住下去了,送给你出家人做庙子;或者因为打官司,自己的屋子有麻烦,干脆送给社会慈善机构,这都不算净布施。
第十七种,有人因学佛或受了教育,知道帮助人家是好事,但自己没有钱,就拿人家的财物做人情,这也不算布施。
第十八种,谷麦在田地仓屋中被鼠鸟等所食,并非有意送与它们吃,不能说是布施。讲到这里,想起前两天报上揭露一批送往大陆灾区的大米,在码头搬运中发现是发霉的。这就不是布施,相反,人吃了霉米会中毒,送的人反在造恶业了。
第十九种,假使我电脑坏了,我请这方面的行家来修理,请他吃饭,送他钱。这是你想学东西,是应该付的酬劳,而不是布施,布施是没有条件的。
第二十种,比如病人怕自己要死,送医师一个大红包,以为医生就会对他尽心了。这是有求于人而给钱,不是布施。
第二十一种,打了人家,骂了人家,自己觉得难为情,然后送东西给他谢罪,这个不算布施。
第二十二种,有人布施了之后,心中疑虑人家是否在骗他,或在想人家以后是否会报答他。这都不算布施。
第二十三种,有人施舍了之后心痛懊悔,这就不是布施。我年轻时在四川学佛,人家有困难,我站出来说要帮助他,大家比较买我的面子。后来有个老前辈劝我不要再替人家去化缘了,为什么呢,他说四川人有句老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人家虽然给了你面子,但那个人心里难过啊!他还给我讲了个笑话:有个大魔王在地方上作怪,连孙悟空都降服不了。后来从西天佛祖那里派了个小和尚,魔王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小和尚说此行不是来收服他的,只是给他看个东西。说着,从背上黄布包袱上拿出一本缘簿,“居士,请你多少写一笔吧!”那魔王一看,“哇!”就跑掉了。
所以,平时在人家谈布施时,我就不轻易谈。有些人把钱送出去以后,越想越后悔,越后悔越睡不着,“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第二十四,还有的人,送了东西给人家,好像这个人从此就卖给他了,今后定要人家报答他。这个就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五,有些阿公阿婆,念咒布施都有账可查,你看他们念什么《心经》、《白衣咒》,念一段经,在黄裱纸上戳一个印,我念了多少卷,死后带到阴间去,也不知一卷是二十八块还是三十五块。这等于在投资,将来连本带利得多少好报。“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第二十六,人到衰老、重病临死之时,感到痛苦了,晓得时间不长了,不把财产传给子女,布施出去。这也不算净布施,因为你已晓得财产把握不住了,你不布施也不属于你了。没有清净心,还是不行。
第二十七种,为了名誉而施舍,希望在电视上露面,希望在报纸上广而告之,希望一切人都感激我,这不是净布施。
第二十八种,好比说看到黄医师都出了十块,我就出十五块,蔡老板不服气,出二十块,把我们两个都盖了。出于攀比心、嫉妒心而送财物的,不是布施。
第二十九种,为贪女色而摆阔气,送种种金银珠宝、绫罗绸缎等贵重东西,那是你为了追求漂亮女人,不是布施。
第三十种,有些人因为自己没有儿女,所以才愿意拿出家产送人,这是做好事,固然不错,但从佛法的布施学来看,还不算是纯净布施。
第三十一种,以有无福德来挑选布施对象,这样的布施不是净布施。
第三十二种,布施首先要雪中送炭,周济穷苦者,若看上不看下,光做锦上添花的事,那也不算净布施。
第三十三种,就是为了鲜花果品而舍物与人,这也不是布施。这是很轻的一条了。
佛教的布施学,这里每一条研究起来,都是戒律。
大仙当知:此三十三垢染布施而舍财物,彼施报者,如以种子种之咸 地,烂坏不成。大仙当知,如是之人,非不布施,不得果报。复次大 仙,譬如有人,随何所取,得种子已,种之荒田。彼种子界、地界相 依,须得天雨,种子变坏;虽有芽生,不得华果。此布施分,不得华 果,亦复如是。
中国的道教,必须“三千功满,八百行圆”。救人一命,就是一件大好事,如此一条条做去,才能证得神仙的果报。否则,什么奇经八脉处处打通都没有用,功德不圆满,不能成仙。
印度的外道要修仙,也讲功德。上述三十三种不净布施只是大概而言,别的经典上还多了。佛告诉毗耶娑,这些不净布施,不会得到真正佛道的果报,最多也就是修到仙道的果报而已。佛用种子作比喻,布施作为一种业力行为,等于播种,挟带不纯动机的“垢染布施”,就像种子下到盐碱地里,不会有好的收成。而且,这种子本身的功能(“种子界”),不但与土地的品质(“地界”)处在一种相依相存的关系中,还须有阳光、空气和雨水,才能使种子发芽。种子放在玻璃瓶中,固然不会发芽,但下在贫瘠的土地上,或得不到天雨的滋润,也是不能开花结果的。
(四)真正布施的原则
如是说已,毗耶娑仙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如来世尊,一切智人,以相 应语说布施报,已作利益,安乐众生。又复世尊,云何布施,不失果 报?有人持戒,有不持戒,二俱施与,此义云何?
毗耶娑起立合掌向佛称谢,这番关于布施果报的教导,已使他们获益非浅,并能造福大众。现在他要向佛再请教:什么样的布施才能得到好的果报?对持戒者要布施,对不持戒者也要布施,这究竟是什么道理?等于我经常讲的,基督宗教讲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下地狱。若真如此,那这个上帝是势利鬼!真的上帝是信我者要救,不信我者更要救啊!佛法就是这个精神。好人固然要布施,这个不好的人更可怜,更需要布施。毗耶娑不懂这个“二俱施与”的道理,所以他把问题提出来了。
佛言:大仙,汝今善听,布施报法。若有心信,一切施与,故名布施。 不畏未来,而行布施。不轻毁他,行布施者,乃名布施。
佛告诉他真正布施的原则:
第一,要自己真有心帮助人,而不挟带任何别的思想。像黄医师经常为病人开刀而顾不上吃饭,有时打电话来请个假,说不能到我这儿上课了,这是对的。吃饭、上课只是个人的享受,为了病人的生命,这些都可以牺牲,这就是“一切施与”的道理。
第二,布施不能怕将来的结果。常言讲,做好事“善门难开”,我们在大陆十八个大学设了“光华奖学金”,现在差不多每个大学都来跟我要求。这种事不是傻瓜不会做的,真要做好事,自己就要真心当傻瓜。
第三,不要轻毁任何一个人,这是大乘佛法的菩萨戒。你明知这个人是骗子,但并不因此看不起他。他来骗你,说明他有需求,达不到目的,他会睡不着觉,明天还会想办法来找你。你干脆受他一骗,让他睡一个好觉,亦一大乐事也。
大仙当知:若复有人不简福田,若有戒人、若无戒人,心信开眼,生 爱念已,舍物施与,心常普缘一切众生。大仙当知,彼人施主。
确定了真正布施的原则,也就确定了什么是真正的施主。
真正的布施是不拣择对象的,这就是“不简福田”。不管被布施的对象怎么样,我帮助了你,内心非常快乐,也就是我们中国文化所讲的“为善最乐”四个字。你是一块田地,我在你身上做了功德,就把福德种子种在你这块田上了,这就叫种福田。
因此,乐善才能好施,对一切人充满着爱心、同情心,做一切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心信开眼,生爱念已,舍物施与,心常普缘一切众生。”具有这种博爱精神,不考虑任何附带条件的,才称得上是施主。
(五)功德圆满的净施
大仙当知:有五种施,施主满足。何等为五?一者,时施;二,施行 人;三,施病人及瞻病者;四,施法器;五,施欲行异国土者,是为 五种。
按有五施,何等为五?一者,法施;二,资生施;三,屋宅施;四, 灯明施;五,香施;是为五种。
佛告诉毗耶娑:有十种布施,能使施主在布施后心里非常高兴,并使布施的功德圆满。 第一是“时施”。恰到好处,恰如其时的布施。有句我们从小就会背诵的格言:“求人须求大丈夫,救人须救急时无。”时施,就是要做雪中送炭式的及时布施,不然就是锦上添花,没必要。
第二是“施行人”。帮助旅途中处于病苦急难的人。
第三是“施病人及瞻病者”。世界上的病人都很痛苦,所以要帮助病人。而且,对看望病人给以安慰者,及医护病人以解除其痛苦的医生、护士,也要进行帮助。
第四是“施法器”。帮助有资格修道、今后会有所成就的人。
第五是“施欲行异国土者”。比如资助想出国留学求法而没有盘缠者。
第六是“法施”。给人以智慧的布施,给你解答问题,传授给你知识,培养你的学问,乃至教你佛法,这叫做法布施。
第七是“资生施”。帮助人维持生活的必需物品或谋生手段。比如说这次大陆水灾,你立刻送碗饭、送件衣服过去,使那些灾民得以活下去。
第八是“屋宅施”。让无房屋者有一安居之处。第九是“灯明施”。给处于黑暗的人送去光明。第十是“香施”。此指能生起宗教心并净化环境的香料。比方发水灾了,给灾区送去卫生用品。
大仙问言:何者净施?佛言:大仙,若人有信乐于众生而生慈心、常 心、喜心,舍物布施,彼一切净,若愿解脱,如是布施,则为清净。
前面讲的前后各五种真正布施,是三十三种不净布施的反面,即净施。佛在这里回答毗耶娑的提问,对“净施”作了一个概括:
真正纯净的布施,就是要有爱心,尊重人家、信任人家,乐意帮助任何一个人,乃至猫、狗、虫子等一切有生命的生物。“慈心”,即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慈,也可说是父性的爱心;悲,也可说是母性的爱心。这两种爱心合起来,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常心”,不是一时冲动,这是理性指导下的恒久的爱心。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他还需要帮助,你依然肯牺牲自我去帮助他。“喜心”,对人家的幸福生起由衷的喜悦感,乐于做好事。
我初到台湾,两个孩子还未出生时,有位同乡出海办事没有回来,死于台风引起的海难。船长已经把救生圈丢给他了,本可以不死的。可是他神情镇定,依然站在甲板上四处观望,看到一位女子背着孩子,赶快把自己的救生圈给她绑上。“我是三期肺病的人了,早死迟死都一样,你还背着孩子,快下!”过了一会,船长看他还没有下船,又找了一个丢给他,叫他快点套上。他还是没有跳船逃生,看到一个年轻人急急慌慌走过来,“哎,你过来,你还年轻,赶快下去。”他就这样没有回来。你们到处学菩萨,我说这个人就是菩萨,这才是行菩萨道,这是非常难得的。生死存亡的关头,“舍物布施,彼一切净”,心里没有任何挟带条件,只希望人家活着。这样的布施,才叫净布施,才能解脱人世间的痛苦。
复有五种无上布施,何等为五?一,施如来则为无上;二,施众僧则 为无上;三,施法器则为无上;四,施父母则为无上;五,施王者失 位贫穷则为无上。如是施者,是上布施。 在这净施的原则下,佛说更有五种最有意义的“无上布施”,就是在做最了不起的事:
第一是“施如来”。要布施得道者,佛就是已经成道的人。
第二是“施众僧”。要布施一切修行者。
第三是“施法器”。要布施可以造就的人。
第四是“施父母”。要孝顺父母亲。
第五是“施王者失位贫穷”。王者失位、英雄末路、富贾破产,这种痛苦境界,非常人所能体会,要在这种情况下一伸援手,帮他一把。中国历史上这种记载很多。
若施老人、孤独、病急,是大布施。若为王,一向舍弃,系缚欲杀; 若诸急难,为救彼故,不顾自命,为舍财物,是大布施。施病人药,是 大布施。若于持戒具足众僧,随时施与,是大布施。施求智人,是大布 施。若施畜生有怖畏者,所谓熏胡乌鹿等畜,是大布施。若人贫急,施 随所须,是大布施。大仙当知,此为大施,常应正修。
讲了五种上施,接下来佛又列举了七种大施:
第一,救济孤寡老人、失养孤儿、病患急难和穷途末路者,是为大布施。
第二,有人触恼了帝王,关入大牢,若在今天社会,就是犯了官司,要枪毙了。在这种急难之时,不顾自己的身家危险,给他送钱,想办法救援,这是大布施。
第三,送药给病人,是大布施。我受我父亲家教的影响,一辈子都喜欢给人家吃药的,所以一年到头随时随地布施医药,减轻人家的痛苦。这里放了很多药,谁有病,给他一包。可有些同学吃了这么久的药,连药名都不晓得发心认识一下,光晓得享受,都是在消福!
第四,对真正持戒修行的出家人,帮助他生活上的必需品和修行的道粮,这是大布施。
第五,帮助人读书求知识,修行求智慧,这是大布施。
第六,现在国际上都在提倡保护动物,保护濒临死亡威胁的动物生命,这是大布施。
第七,救人于贫急之中。贫,是贫穷;急,是急难。贫穷者固然要布施,一个人在急难时,不管他是贫是富,都要帮助他,这才是大布施。
(六)三种人亦有施福
若复有人,为他所遣,持物布施,即有净心,同得施福。若复有人,见他布 施,心生随喜,亦得施福。若人劝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
以上所讲的前后各五种施、五种上施、七种大施,都是施主以自己的财物作直接的布施。接下来,佛讲有三种人虽然不一定布施自己的财物,但只要有“净心”,同样也会有施福:第一种,你受委托人之派遣,拿着他的财物去布施。你的发心、你的动机,出于和那个施主同样的“净心”,你也同样有布施的功德。
第二种,自己虽无能力布施,看到别人肯布施,由衷地感到高兴,或也尽己所能,助上一份,这也同样的有施福。不是像社会上有些人,看到人家做好事,心存嫉妒,甚至鸡蛋里挑骨头,散布流言蜚语。
第三,劝人多做布施,同自己拿出东西作布施一样,都可以得到布施的福报。
以下进入佛学的领域,宗教性深一些了。
四、布施的福德果报
(一)以法为师,福同供佛
复次大仙,如汝问言:云何世尊入涅盘已,供养塔等,得福报者?大 仙当听,若人于我入涅盘已,当设供养;若复有人,我未涅盘,今现 在世,供养我者,所得福报,此二平等。何以故?法身如来,非是色 身。若人于今现在供养、若我灭后而为供养,心平等故,得福无异。 大仙当知,如转轮王遍敕诸国一切人民:从今日始,勿复杀生,莫作 妄语。彼有一人闻王敕已,虽不见王,善护王敕。如是之人,虽不供 养转轮王身,王于彼人心生欢喜。如是之人,善护王敕,以不杀生善 业因缘,报生天处。
毗耶娑见佛时曾问:假设佛离开这个世界已入寂灭境界,他烧化后留下了舍利子,信徒们修塔把它供养起来顶礼膜拜,为什么这样会得福报呢?现在庙子里特别注意这个。
佛告诉他说,不论佛在世还是已入涅盘,对佛恭敬供养,所得福报是平等不二的。这是因为“法身如来,非是色身”。成道者死后还存在吗?存在。但存在的不是物质上的、生理上的肉身,存在的是“法身”,即得道者所证的空性,与宇宙万物平等不二。有人现在供养我的色身,等我过世以后,供养我的法身,他的心量是平等的,所以所得福报也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的“我”,实际上代表了一切成佛得道的人。
转轮王是上古印度理想中的统治全世界的圣王,有金银铜铁四种。佛取转轮王作譬,比方说他颁令天下百姓,从现在起不得杀生、不得说谎。有一百姓虽然没有见过转轮王,但他忠实地执行皇帝的敕令,那就等于直接供养转轮圣王本人。转轮王知道他奉公守法,当然也非常高兴。这样遵守王法的人,以不杀害任何生命的善业因缘,死后得生天的果报。这就是说,佛教育你怎样才能做一个好人,纵然他死了以后,你仍然恪守他的教法,这就是最大的供养。
大仙当知,若人不见我身色相,不学戒句,为何所得?若人见我而心 邪见,如提婆达入地狱故。若人于我入涅盘已,善学戒者,彼胜应知。 大仙当知,今我色胜,证一切智,无信众生能令学戒,况有信者?若 人于我入涅盘已而为供养,与现供养,等无有异。
佛告诫毗耶娑,假如有人虽然见到了我的色身,但不按照我的教育方法守戒而心起邪见,那又有何用!这里举了佛的堂兄弟提婆达多为例。他起先是佛的弟子,要佛教他神通,佛没有答应,他就找另外一个堂兄弟阿难学会了神通。提婆达多一修成功,就自以为比佛伟大,另立一个派别与佛对立。他提出五条理由(《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二六:“云何五法:一者、尽寿著粪扫衣,二者、尽寿常乞食,三者、尽寿唯一坐食,四、尽寿常居回露,五者、尽寿不食一切鱼肉血盐酥乳等。”)反对佛,其中一条是说佛的僧团不吃素,而他是吃素的。提婆达多处处企图谋害佛,佛就忍让躲避他。有一次他带领人准备杀害佛时,地面裂开,提婆达多当场陷入地狱。
相反,有人虽生不见我的色相,但在我死后,根据我的教育善守戒律,照我的方法去修行,那他的福报就等于供养我的色身一样。况且,佛的殊胜色相和所证一切智慧,都能感化没有信仰者来学佛守戒,更何况对信佛者?后继者虽然没有跟我学过,但只要依教奉行,就跟现在供养我一样无异。
(二)施福不离,如影随形
大仙当听,如汝所问:布施福德,为在何处?如是问者,譬如苇草, 蕞密稠概,于中火起,若雨堕时,即没彼处。如是如是,随何施主, 布施具足,福德和合。信雨既堕,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余处去。
毗耶娑见佛时曾问,布施的福报是什么,它有没有形相可见?人死后,这施福是以什么方式随之而行?布施的福报究竟在哪里,是放在保险公司,还是放在渣打银行?
佛举了一系列譬喻,说明这个宗教上的重要问题。比如一个苇草丛起火,适天降大雨,火当然随之而灭。布施的福报,也是如此。这福报即随着施主的布施行为而产生,“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余处去。”你做的好事,所应得到的福报,就像天上下雨熄灭大火一样,还是在你那里,不是别人所能得到的。
大仙当知,如是施福,非有聚处,非有形相。如是施已,施者身亡, 施福不离,如影随形。是名施者得福报果,福果不失。譬如甘蔗、若 葡萄子,如其不压不得其汁,压之则得。非甘蔗中、葡萄子中,现前 和集有汁可见,非在节中,亦非无汁。如是如是,布施财物,如是施 报于彼施主,非住手中,非住心中,非住腹中,而是施报不离施主, 犹如彼汁不离甘蔗、若葡萄子。
“施福”没有“聚处”,也没有“形相”。它不是个有形的东西,可以放在仓库里。你只要发心真正做布施,当你死后,“施福不离,如影随形。”这个福报之果,如影子伴随你的身形一样,永远伴随着你的生命,从此生进入来生。比如甘蔗、葡萄,经压榨而得其汁液。并不是说在甘蔗、葡萄中就有这现成的、单纯的汁液可见,也不能说在甘蔗节和葡萄中没有汁液,它就存在于其中每一条纤维、每一个细胞之中。行善布施的福报,也是如此。它不在你施主的手中,不在你的心中,也不在你的腹中。但你做了这个行为,就有这个布施的果报。等于我们杀了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世上的人虽然都不知道,但到哪个时间一定就会有果报的。
(三)福报有时,未熟不受
如是施报,不离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尽,不得施报。譬如树王尼 拘陀子,其子微细,种之在地,则不可见,至树生时,方乃可见。施 主施福,亦复如是,和合熟时,乃得果报。譬如商人,所赉至少,入 于大城,彼城功德,少物治生,所获乃多,具足而得。施亦如是,施 时虽微,得福报大。又如蜜蜂,采取华味,而不损华。施主如是,随 何布施,得果报力,则是施主。如是大仙,施主布施福德势力。
一切行为的果报,就在你本人那里,但“未熟不受”,我们在社会上经常看到善人的命运遭遇不好,而恶人却一切顺利。这里头问题很多,因果不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要时间上成熟,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出来的。比如树王“尼拘陀子”,它的种子种在地上,微细不可见,你也不知它将来长成多大。几百年、几千年以后,仰头一看,好伟大的树啊!人都只看到树的长大,或只看到成果,不晓得种因在那颗种子上,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所以布施的果报,要等待时节因缘,“和合熟时,乃得果报。”善恶果报,依据的是很科学的因果定律。
布施的功德,如商人进城,以小本而获大利。又如蜜蜂采蜜,采集众多的花粉而成蜂蜜,而对花本身并没有损害。所以真布施的人,本身并不一定有多大损失,可你那个精神在心理上所得的果报就很大了。这就是布施的“福德势力”,它所带来的反应力量是很大的。
(四)施福不断,次第传生
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为施。云何受者?受它所施,能消他物, 故名受者。又问云何为施福者?于世间中能救能护,能令满足,得人 天身,故名福德。言他世者,次第传生,至后世身,故名他世。
前面已经讲过谁才称得上是施主,这里佛再重申一下:“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为施。”必须是把自己的东西拿出去布施,才叫施主。拿人家的东西去做人情,不是施主。比如蔡老板非要送我一个西瓜,我已经吃饱了,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一转身就把它送给别人了,这个不叫布施。假如我生了伤寒症,需要吃西瓜,蔡老板给我买了一个,也许吃了就会好,我看到别人也犯伤寒,“你先吃吧!”我送的虽不是自己的东西,但这个是布施。
有了施主,就有接受布施的对象。“受他所施,能消他物”,我接受了你的布施,并且能够消受得了,这才是真受者,有功德的。按照这个条件,我布施固然是做好事,你对方也要做好事,因为你接受了以后有能力去做好事,这才叫做受者。
那么到底什么叫施福呢?佛告诉他:“于世间中,能救能护,能令满足,得人天身,故名福德。”在现在这个社会中,能救济人、能保护人、能使人满足,做了这许多好事,结果死后得生天道。这就叫做福德,这种福德连绵不断,能带到来生,“次第传生,至后世身。”
----
卷下的内容是:五、识的转生原理;六、报生庄严天;七、报生四天王天;八、报生三十三天等四章。因篇幅关系,没有刊出。
-----------------------------------------------------------------
按:卷下未刊出的经文如下:
尔时毘耶娑仙白佛言。世尊。我离疑心决定施分。复更有疑。世尊。此识云何于身中转。识云何见。云何于身而生贪乐。
佛言大仙。譬如国王住于城内。怖畏他军先作坑堑周匝遶城。备具粮食弓箭刀楯种种器仗。多集勇健能鬪战者。立健人憧。亦多聚集年少健人。给以食粮。勅诸酒肆多办好酒。摄出家人布施供养。以好财物摄受诸人。既如是已。唱声勅言。安住勿动。各严器仗手执弓箭。身着铠钾。拔刀警防。如是诫已。他军来至多有象马。是时国王安慰军众。作如是言。尽力勿畏。城壁若有不牢之处。当好防护日日常尔。如是乃至福德尽已。为他军众之所破坏。俄尔败散舍国而去。识亦如是。住身城中诸入中王。见无常军欲至生畏。实时造作信心坑堑治界崄岸。着忆念铠发勤精进。法藏为酒善调心马。彼时如是勅诫诸入作所应作。若有大力有无量力。无常军众来逼身城。速着施钾速取智刀。惭愧机关安置相应。护持实戒。如是正住。彼无常军忽然而至。实时
共鬪迭互相违无常军胜识则舍去。如城中王舍城而去。识亦如是。和合身中根大界中。既破坏已。六入失已舍彼身城。如坏城王舍城而走。彼王如是既舍城已依止余城。识亦如是。舍此身已摄取余身。应知此识如王无异。
尔时毘耶娑仙白佛言。世尊。如是识者云何知身。若有福德若无福德。此识云何作如是知我舍此身。佛言大仙。譬如行人路遇大水其水泛涨。为渡彼水故上大栰。彼水既长奋波乱动。而复甚浊多饶恶虫。谓那迦罗舒舒摩罗水蛇恶鼋。有大恶风乱吹旋转。以彼栰故得到彼岸平安不乏。如是之人。于彼恶水大畏恶处。既得脱已遶栰三匝。于彼木栰转生爱心。爱心生已如是思惟。善哉此栰能令我渡如是大水。
如是大仙。又复更有福德众生。身既死已识如是念。由我此身得生善道。天中而生。我于人身得利不空。我此死身犹如牢栰。能令我度恶道大水。我身大善合应供养。如是之身不诳于我。生死过中与我天处。如是念已。即于彼身。生爱念心。彼身如栰。舍彼身已去向他世。
若复有人身无福德。彼人心识。譬如有人身上烂栰渡于大水。然彼栰木或出或没。彼人怖畏心生疑虑。我于今者将死不久。如是之人依彼烂栰。甚大怖畏随流下退至饶师子虎等恶兽大怖畏处。然后得渡。彼人如是既得渡已。于彼烂栰生瞋怒心。骂彼烂栰作如是言。颠倒恶行。此水泛涨多波浊恶。云何如是。令我遂到如是恶处。我于烂栰竟得何力。用此栰为即便弃舍。如是如是。众生心识。依无福身随流下退。堕于地狱呵责此身。作如是言。我得何力我已报得如是恶身。如是身者犹如羯那。我负此身如负羯那。我今甚恶因此烂身到地狱门。犹如莲花自丝所缚。大仙当知。识亦如是。若善福德如依善栰得渡生死。若无福德如依烂栰。则堕恶道。彼二种身。一有福德。一无福德。应如是知。
又复此识转舍此身。得第二身。初在胎藏一七日中如是忆知。我某处退而来至此。亦能忆知前所作业。我作此业。若作善业。心则生喜既住藏中。母心喜笑多有胜相。颜有笑容皯[面*黾]不生。面有胜色随所行动。多用右足蹈地压重。无有因缘手摩右胁。憙鲜白衣。着则严好。众生如是有福德识。住母胁中如是相现。
大仙当知。若无福识初受生时。一七日中则能忆知。我某处退而来生此。亦能忆知前所作业。如是念云何作恶业。如是忆念心则愁忧。以心忧故母相外现。彼无福德无善众生。住母胁中有外相出。身体臭恶而复瘦瘠。心愁忧恼数唾不止。皱面怒眼。如是众生初在胁中。即令彼家衰祸得病。如是恶业无福众生。欲出胎时或能杀母。或
藏中死。无福众生有如是相。
尔时毘耶娑仙白佛言。世尊。此初识心始入胎时。何所忆念何所见知。佛言大仙。彼识初生如是忆念。见树林中戏乐之处。宫殿楼观地水屈曲。平泽宽博。种种屋舍。此阎浮提。多有爱人。父母兄弟。如是见已极生爱心。福德和集迭相摄受。有施物者。有受物者。能知过去宿世之事。忆念过去无量百生无量千生。彼识如是数数忆念。既忆念已心生爱喜。能如是知。我此母者过去已曾五百世中与我为母。彼既如是心忆念已。于彼生处不生愿乐。心得离欲作如是心。我于此处数数生死。我于今始不用生死。不用有摄。
如是说已。毘耶娑仙问言。世尊。如是识者。于生死中得离欲耶。佛言大仙。此则非时此则非处。彼时彼识无色不见。无有光明。如是识界非于此处而得离欲。于有为中非是不生。若如是者一切众生。有福德者无福德者。皆得涅盘。彼义如是。大仙应知。若彼识心如是思念。彼识则有如是胜力。应如是知非是身力。所言识者。何故名识。集故识思。知故名智故。名识识。识义如是。大仙应知。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护一切怨家 聚集作烦恼
有知有不知 痴慧和合行
见慢无明等 一切皆识知
此三不离识 非余处别有
双相应说识 一轮非是车
二轮不能行 有人复有牛
车辐辋和合 是二轮相应
复以绳系缚 如是为行车
如是身之车 彼以界和合
复有根和合 识见彼身车
脉节等和合 喉脉根系缚
发骨齿头等 甲皮之所覆
胁及肠处胃 并心肚与肺
彼一切和合 具足故名身
识王身为车 身车中行坐
一切法皆知 如是名为识
复次大仙。此识微细无色无质。非是可见。识非有色非青等色。色中无根。识若离根则无境界。若人心中惊动怖畏。若疑思量。如是一切皆是识力。
尔时毘耶娑仙白佛言。世尊。一切众生本性云何。云何生天道。云何生鬼道。云何生畜生。云何生地狱。云何生善根。何者善根而生天中。以何业故生畜生中。以何业故生饿鬼中。以何业故生地狱中。
佛言大仙。汝当善听我为汝说。凡夫众生退于本性。若生福德。此法乃是一切智知。非五通者所知境界。非天非梵阿迦尼等之所能知。是一切智所知境界。此法尚非声闻所知。况余能知。大仙当知。若我弟子声闻之人。已离三垢证得初果。所知境界诸余大天天中天等一切不知。非汝大仙之所能知。乃至不能知其少分。
如是说已。毘耶娑仙。心即思惟如是念曰。生死诳我。如是念已。礼如来足。白言世尊。我今老弊破坏之身。无有忆念不能得果。不能荷负菩提重担。我于今者归依世尊。归依于法离三有僧。我从今日乃至命尽受三归依。并弟子众。一切如是。唯愿世尊。善为我说令我眷属大获善利。世尊乃是一切智日除烦恼闇。唯愿世尊。说此本性。众生本性。退生天中。佛言大仙。今正是时。我为汝说。大仙当知。若人以花香鬘而施。心乐修行信心相应。命终得生鬘庄严天。又复大仙。人欲死时身有善香。是花熏香又欲死时。上见花网有种种色以散彼人。尔时诸亲父母兄弟诸眷属等。手执华香而供养之。悲号啼哭。彼人尔时面色腻润目视不转。手足正直。如是舍命。彼欲死时见有胜相。所谓见丘见鬘庄严。见有百千端正妇女遶天宫殿。彼人见已而语兄弟诸
亲等言。我于梦中见有丘聚种种宝珠。诸庄严具散种种花。若彼病人如是说者。应知此相命终得生鬘庄严天。彼人欲死则见父母房室和合。见已即生。又复彼时鬘庄严天。有二种根和合行欲。如阎浮提男子不异。有一胜法不净不出。彼心欲发迭相知已_身则和合有爱风出。而受欲乐即于彼时。经七日中住天女藏。七日满已。右胁而生即于生时。有天善香第一可爱。有种种花相系为鬘生在胸前。彼时复有妙香普熏满一由旬随风遍行。彼时复有杂色鬘生。所谓白色黑黄赤色。毘琉璃色。阎浮汁色。清净胜妙钵头摩色。种种杂色。铜色。火色。如是妙鬘乃至未死。不萎不蔫。常有善香。以是义故名鬘庄严。彼鬘庄严天宫之处。有妙天树不长不短。其汁极甜味如甘露。其枝垂下而复清净。种种树林处处和集。彼树有果。八分和合天味相应。彼果形量如频骡
果。随彼天心忆念何食。于彼果中随念皆得。应知彼天食如是果。不名揣食。于彼地处远离棘刺妙花庄严。复有地处有青软草。复有地处金沙遍覆金角上出。复有卧处自然而有种种敷具。复有天女清净无垢。妙衣庄严偏举一眉。而作戏笑种种衣服庄严其身。又于彼处第一胜乐。行住具足于彼天年寿二百岁。命欲尽时。则有五相。何等为五。一谓彼天所依之树枝心萎蔫头低卷屈。其花失香。二于彼树心不喜乐。三则鬘萎。四天风凉变为热触。五诸天女心生怜愍。皆悉忧愁。一切同声。而说偈言。
具足天甘果 饶种种天树
多有天婇女 天胜妙乐处
天中福德尽 舍已而离去
彼诸天女。围遶天子。发声大唤唱如是言。无常甚恶无怜愍意。如是天子有爱念心。命不自在于此处退。愿天童子速生人中。如是天女懊恼说已。彼天子身举体热发。既热发已。身则普然火起一焰即退彼处。身虽焰然不受苦恼。既退彼已则见人中父母和合。如是见已。即便受生。大仙当知。彼鬘庄严天子生时。云何处胎。彼住母胁
则有胜相。若住藏中母则爱香。憙乐花鬘乐种种果青林丛树。受用心适彼一切乐皆悉具足身不疲倦。又彼福子住藏中故。复有善相。或梦见城种种宝物市易之处。种种华鬘以散道巷。应知彼母有如是相。
复次大仙。如是童子。于鬘庄严天中退已。既生人中若见鬘者。生胜爱心乐鲜白衣。身色殊胜心无黠慧。不爱多淫乐多戏乐。若行住等悉皆迅疾。乐见戏处好尚细衣。爱好树林见他财富。多设方便悕望欲得。大仙当知。鬘庄严天。退生人中。有如是相。
毘耶娑问经卷下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
复次大仙。四大天王。生退之相复应当知。如是大仙。若于贫人若于病人生怜愍心。若衣若食病患因缘所须医药。随时给施为除寒苦。道巷殖树行人坐息。造立池井沟渠水槽给施一切。如是信心喜心施与彼人。以是善业因缘。临欲死时身无垢秽。亦不羸瘦身色不变。不腻不烂一切身分不受苦恼。声不破坏。诸亲眷属悉皆聚集。无分散者故不忧恼。不患饥渴。脚不申缩。不受苦恼。不失便利。境界不碍故不愁苦。诸根不坏。彼人如是一切乐足。不苦恼死。若舍身时识心欢喜。见四天王诸天之众。在树林中戏乐之处。见天众已死尸面色。如生莲花。口出好香。其香犹如阿娑婆香。种种花香随风熏尸。彼死人识见四大王。天中生处父母相近。
尔时天中彼父天子。在戏乐处游行嬉戏。欲心起发右手摩触天女脐下。以摩触故。识托怀中。至满七日乃有头发。具足庄严天童子生。生即知欲戏笑歌舞一切皆能。复次大仙。彼四大王诸天住处。所有宫殿纯金为地。种种庄严种种彩色。雕饰分明。百千天女在天宫殿。有百千树妙庄严枝。有随意风触身受乐。
复次大仙。彼四大王天众住处。城隍平正。其城四方。纵广八万四千由旬。大仙当知。于彼林中有天宝珠。以为灯明疎妙缯彩。以衣树身悬幡枝上。树极柔软诸天见之。心生爱乐。于彼林中吹笛拍手。琵琶鼓等。和合乐声。在彼窟中。
复次大仙。彼天童子种种食力。所谓揣食天饭善香。能生天力香色味等。功德具足。有天粳米名莲华光。自然而熟。甜如甘露。种种色味。具足相应。有二食盘。一是金盘。一是宝盘。随彼天子所须饭食。何者何等如是如是。彼彼饮食皆盘中生。
复次大仙。彼天尔时。牟佉离汁生彼盘中。即变为花名阿娑婆。彼有善香其汁清冷。饮则凉乐。又复彼香令天童子醉乐怡适。
复次大仙。彼四大王子。[阿-可+聂]宫殿周匝常有妙好华蔓。多饶妙花庄严殿柱。以如是柱。庄严宫殿金宝金刚。有胜天树娑罗翅蔓。上攀树枝有百千柱。床卧敷具庄严宫殿。六万天女。在中行坐。令彼宫殿端严胜妙。彼女殊胜身相举动。皆可观瞻。天衣光明庄严其身。妙声环钏以姿其媚善香妙色。欲心相应身极软弱。歌舞戏笑恒常不绝。多有姿媚两两共合。出美妙声与笛一音。彼天宫殿如是具足。
复次大仙。彼天宫柱金宝间错。悬以缯幡处处垂下。
复次大仙。彼四大王受胜欲乐。提头赖咤。毘楼勒叉。毘楼博叉。拘毘楼等。彼四大王在宫殿中。喜笑歌舞啸咏等声。天食充饱诸根喜乐。善爱意生彼处胜乐。皆悉具足。
复次大仙。彼四大王。天众之中诸天童子。长臂洪直不麁不细。行如醉象具丈夫力。柔软之身具足天相。彼天行时。则有胜香熏一由旬。
复次大仙。彼寿天年五百岁命无中夭伤。彼处胜乐一切具受。开眼看视有喜爱相。彼诸天众多有戏处。谓苏婆伽荼迦之处。迦昙婆迦及毘摩罗。光明庄严林王之处。阇那迦等胜戏乐处。有如是等第一香处。受用心喜。彼诸天子行彼处已。花珠金宝间错阶陛。其阶方正胜妙庄严名宝珠阶。百千天女妙声歌咏。珠宝乐器自然出声。多受欲乐福尽命终。则有相现。初则失影。不闻花香。迦陵频伽天女妙声。耳不复闻。大仙当知。又天众中彼天童子。于天宫殿众集之处至日不往。彼宫殿中百千天女。树生璎珞有妙胜花。俱翅罗声欲鸟之声林中具有。心不生乐在地旋转衣裳垢腻。其身极热悲苦看视地上旋转。于花帐处心不憙乐身中汗出。彼目常开今则眄瞬。彼处动转如鱼出水。为日所暴翻覆回转。独在地住。天女见已皆来围遶。详共悲哀同声啼哭。如是说言。何期爱人欲向何处。何期第一种种庄严柔软之身。异异无垢。胸膺宽博两肩可憙。平正之身柔软之身。何期戏处游戏常乐。种种处行今忽舍我。复舍天宫欲向何处。彼诸天女。既伤叹已。复说偈言。
种种善心作 天树妙庄严
此四大王处 多饶饮食乐
有四柱相应 福德天胜处
多饶天女爱 丰华善心喜
何忽恶无常 令舍此而去
彼诸天女如是围遶。大声号哭涎出声坏。并啼并言可怜可愍。彼诸天女作如是言。离而远住。复申右臂取花散之。作如是言。生善道去。君善道去。向人界去。生福处地。信心犁之。应知彼天如是之身。彼欲死天既闻此已。如是思惟。自知身死。极大愁苦举体烝热。以烝热故。身则消洋犹如苏渧。于彼死处墓田之中。消洋尽坏。身体萎蔫。有扫风来。吹彼天身作一千分。碎末散去遍在虚空。于彼处退欲受人身。见阎浮提父母和合。彼既见已欢喜爱乐。即彼处生。初受生已。其母相出所谓喜笑。欲得胜食不憙食肉。憙着赤衣光明之衣。乐见人众聚会之处。于兄弟等生胜爱心。藏内胁中不受苦恼。无有涎唾又不恶心。无有身病在彼藏中。善具足手然后出生。彼既生已端正好色。见者爱念彼若增长。闻四王天心则欢喜。修行施戒饮酒不醉。心常惺悟身则肥鲜。恒以众香庄严其身。爱林戏处心多欲染。自身诸根乐近妇女。数数饮食乐好美饍。常修歌乐身体腻润不黑不白。其眼犹如青毘琉璃。大仙当知。四大王天退生人中。本性如是。四大王处。所熏相续有如是相。
复次大仙。若有众生。舍离杀生信心清净。修行布施离偷盗已。以佉陀尼。蒲阇尼食梨何朱沙。余所须物衣裳财物。宝珠金等舍以布施。信乐心喜。以诸花等而为供养。礼拜塔寺奉施供养。命终之时身不坏烂。腻垢便利臭秽皆无。心生欢喜。自忆念身所作善根。临欲死时则有相现。面如金色鼻正不曲。心不动乱咽不杼气。亦不咳[口
*数]及上气等。身不蒸热根不破坏。节脉不断身不苦恼。在于卧处身不回转。语声不破。
复次大仙。如是众生或热病死。或中毒死。或贪华果而上树上。堕树而死。或食好食不消故死。彼欲舍阴内识。往见三十三天宫殿庄严。有珠金宝及金刚等。于分分处种种间杂。作金鱼形摩伽罗形。庄严殿门门上金幢。有种种乐迭相打触。出美好声能令心喜。饶种种枝相应好树。庄严林中。谓忧荼迦娑罗栴檀。香汁作泥以涂地处。金色彩画白真珠带。遍悬树下地皆柔软。常有庄严一切时净。有好金沙遍布其地。遶天珠焰以为灯鬘。多有天女天所分处。光明庄严常作天歌美妙音声。肘后庄严。胸有璎珞咽半璎珞。臂钏指环及耳璩等。种种庄严端正天女。大仙当知。三十三天诸天之众。彼处天子当于尔时。游戏受乐受诸欲行。彼于戏处树林中行。心生爱善彼福德识。见彼天上天子天女。同一处坐心喜爱乐。速彼生处。如綖穿珠牵綖珠走。不生异道。即于生时。彼天妇女手中花生。彼女见已。自知有儿即以此花。授与夫言。君今得子可生欢喜。彼天见之喜心增上。必知其妻得天童子。如是二天心生喜悦。如是童子七日满已。长发旋动清净无垢。天衣具足彼天未生。七日之中如是忆念。我某处退生此天中。某我父母我作善业。如是思惟极生喜心。喜心生已生则欲发。有欲即痴。彼
乐欲者。遥见宫殿天戏乐处。如是见已。悕望欲得即便行往诣彼戏处如醉象行。臂如象手洪圆纤长。胸则平正。臂如金色。上下身麁。中身则细。行则详审深心勇健。腰如弓弝背骨平直。两髀洪满如芭蕉树。善知天法髭鬓断细。天香甚香瓜甲赤薄。身体香洁无主庄严。取以严身天无病苦。身有善香着妙天衣。色相殊妙天华严身。于宫殿中次第渐行。彼处见有无主天女。见天童子一切悉来围遶而住。作如是言。圣子善来善来圣子。此汝宫殿我无夫主。久离夫主独有童子。我今色少妙色具足。应相供养乳若金瓶。面如莲花开敷之色。我身犹如云中电行。端正可憙我是天女。今相供养奉给走使。此戏乐处波离耶多俱枳陀逻俱逻婆迦。多有枝心柔软可喜。而为庄严六万天女。娱乐此处今相娱乐。奉给圣子余宫殿处。皆悉不空。彼有琵琶鼓笛等乐。种种音声天敷庄严。师子座处自然出生。彼天既见种种庄严。妙好幡盖如王受位坐师子座。彼天童子。亦复如是。坐师子座。彼既坐已。诸乐器中出可爱声。普一切相唱声说言。
此善众生于阎浮提。造福德业而来生此。天宫殿中。语天女言。汝来汝来速近此处。可为戏乐善作歌舞。乐此天子。此于人中作善根者。此声出已。六万天女。彼树林中两手取花。善香庄严。第一天衣名头居罗彼衣轻踈。胜上珠宝以为脚钏钏。有妙声。如是妇女而来近之。奉给供养彼诸天女。端正可憙犹如初月。面如莲花其香犹如阿娑
婆花。如是妇女来近童子。作如是言。如是圣子。我以一切所须之物。供养供给随彼所用。此是童子自善根力。和集所得自福所摄。于今在此受天欲乐。如是大仙。彼天童子。天女相随。三十三天欢喜园林众杂林中。白衣石上有胜光明。娑卑都林佉罗佉啰。陀陀罗迦池泉流水。阿咤婆迦妙色好花。波离耶多俱枳陀罗。在如是等戏乐之处。第一凉乐。彼处无有大力恶风。彼处彼处林中多有若干妙声众鸟。多有天花。亦饶__天果皆有妙香毘琉璃珠牟娑罗珠。及马瑙等。种种宝珠。以为灯明。复有众蜂及诸欲醉俱翅罗等。种种诸鸟有美妙声。有他眷鸟。有金翅鸟。此鸟青咽以妙珠宝间错其身。毘琉璃[口*(隹/乃)]长而严妙。有种种声。娑陀离多美妙歌声。于彼林中有种种花。杂色间错庄严其地。彼天童子。在如是处。受诸欲乐。
复次大仙。三十三天宫殿地处。有妙池水清冷如月。八分具足清而无垢。复有胜妙百叶莲花开敷鲜荣。其池岸边宝树庄严花落在地。如是功德微妙之水。天子天女于彼池中相随戏乐。彼于戏处如心称意。若须食者。有种种宝间错盘生。随其所须皆悉具足。食色香白如君陀花。拘物陀花。如雪等色。色香具足。天女斟张。奉天童子。食足安乐寻即消化。离辛涩苦三种食过。如是食者天力无上。名曰苏陀。在彼盘中揣而食之。如业所得。大仙当知。若人施时垢心布施。得报亦尔。同一盘食食揣色异。有赤揣者。有黄揣者。有异揣者。身服一种成就一色。而盘中食异异不同。如是大仙。若人施已心生悔热。彼业得报食色则劣。
复次大仙。三十三天有戏乐处。彼处名为尸利沙绀。有种种树枝花严好。种种天树百千和合。地处清净犹如颇梨。无垢柔软。复有天树花果具足。如是处者。非欲者住尸利沙迦清净之处。天女不住如是胜妙尸利沙绀戏乐之处。一切树林常有好花。如是花林常有诸天在下语说。大仙当知。我之所有声闻之人。诸弟子中最为胜者。所谓长老伽婆波帝。于婆罗门种姓中生。游心禅思慈心悲心。三昧眼开住慈三昧。于七日中息不出入。大仙当知。彼时既入慈三昧已。心若须风则有风吹。若其不须则无风吹。劫尽烧时地为一焰。彼身乃至如芥子许。亦不能烧。若须弥山堕其身分。于节节上即令停住。不能令动。若复难陀忧波难陀二恶龙王毒力炽盛。彼恶力毒。若以气嘘能动须弥。如是毒力四大海水能令味醎。大仙当知。如是大力恶毒龙王。伽婆波帝三昧力故。能令无毒。又复大仙。彼时长老伽婆波帝。尸梨沙绀戏乐处行。彼诸天女染欲心强。或因游戏至于彼处。若见长老伽婆波帝。生爱信心。能以天中曼陀罗花。居世赊迦。如是等花散而供养。合掌礼敬。又复彼处三十三天诸天子等。围遶供养。如是长老伽婆波帝。奉以天饭天甘露汁施令饱足。于日日中如是供养伽婆波帝。于彼林处
树枝摇动深处游行。为彼天子数演伽他忧陀那尼陀那伊帝毘利多迦阇多迦裴不略阿浮多达摩毘尼修多罗忧波提舍阿波提舍。令彼天子闻已生信心喜悦乐故。在彼处天妙宫殿。坐禅读诵游行止住。亦复游彼尸梨沙迦戏乐之处。
复次大仙。三十三天有善法堂天众集处。大仙当知。善法堂柱八万四千。彼柱皆是金宝金刚。若牟娑罗及迦罗婆。若马瑙等胜栴檀椽。并比在上铃鬘妙声。金沙覆地。大仙当知。彼善法堂垂天缯幡。竖立宝幢悬幡在上。复有乐声琵琶筝笛大鼓小鼓拍手吹贝箫啸美音。天子天女手如妙花。柔软之状如树枝心。迭相执手心生爱喜口常含笑。彼天童子彼天妇女。如是受乐。大仙当知。彼善法堂多天集处。种种珠宝间错其地。彼地青腻如毘琉璃。滑而无垢犹如净镜。多饶天花种种香末。远离风日青虫蚊虻如是等过。无有眠睡懈怠频申。彼善法堂乐触风窓。重楼屋壁种种庄严间错之文。形如半月。状似牛眼。天网缦覆。鵄尾妙门宽大广博。有乐触风宝鬘庄严。遍散妙花善香馨馥。多饶无量百千天女欲心戏笑。无有嫉心鬪诤等过。迭相染欲爱心坚固。颊净无垢如月镜轮。天女之法以香彩色。用点颊额以庄严面。天女咏声共相娱乐。大仙当知。彼善法堂四方四角。四厢宽博德有树林。邃密云闇。有种种花戏乐之处。如是树林广百由旬。分分处处种种端严。有金莲花。复有散花遍布其地。复有种种微妙歌声。有种种树。其树名为居迦那陀波利耶多拘毘陀罗。如是等树处处多有以为庄严。
复次大仙。彼善法堂一切所须金宝金刚。若牟娑罗及迦罗婆。复有白珠毘琉璃等。各有大聚。无主无护。多饶财物金宝之藏。彼一切物一切宝聚。皆悉庄严善法堂处。彼诸宝聚有种种色。以为庄严。彼善法堂周围复有百千戏处。以为庄严。无热无恼。种种衣服严饰其处。复次大仙。三十三天于戏乐处喜戏乐行。一切皆来集善法堂。娱乐喜乐。
复次大仙。三十三天善见宫殿净如月镜。多有香花垂鬘庄严。有千天女。严饰微妙游戏娱乐。媚眼眄视奋动眉面犹如乱波。行虚空中以种种花庄严其身。善见宫殿庄严如是。多有珠瓶在宫殿中。铃网帘障出微妙声。以为庄严。若马若象行在宫殿。脚足伤地则起金尘。彼处多有端正天女。身着宝珠赤色光明若鸣。若抱。若捉衣裳。令彼戏处珠胜奇妙。
复次大仙。善见宫殿有六万柱。彼柱皆是天妙金宝。以毘琉璃及金刚宝为柱头间。种种杂宝间错其柱。彼宫殿中汁香叶香。沈水等香种种香熏。复有种种善香胜熏。帝释天王在彼胜处。百千天女之所围遶。帝释王手执金刚牙。在宝殿上娱乐戏乐。
复次大仙。三十三天因陀罗王。九千龙力。帝释王臂如天象手。身色如金鲜净无垢。形体平正。身中则细上下分麁。骨节不现体实不虚。发毛旋动清净无垢。身有光明衣则舒长。知因陀罗。所作释论能破诤论。多有无量百千天子常随亲近。天林宫殿及游戏处。随逐游行。金绳络身天妙璎珞。若半璎珞庄严其胸。其身胜妙不细不麁。中腰则细二髀平等。常以白饭甘露汁食。百千天女目鬘视之。肩颊端正。彼有醉象耳扇生风。风声美妙。
复次大仙。彼大天王因陀罗主身脉不现。香气胜妙如善华香。彼大天王软美音声。大仙当知。彼大天王自身善香。若天白象欲发极醉。闻王身香实时醒解。
复次大仙。因陀罗王身量高下。与余诸天乘马之量。高下平等。因陀罗王身色胜妙。见王身者金像不现。
尔时毘耶娑大仙白佛言。世尊。稀有世尊。彼帝释王大因陀罗。甚为胜妙实如世尊。圣法具足所说不异。佛言大仙。汝以何义如是美叹此无常身。大因陀罗。而言稀有心生惊怪。譬如伎儿巧以泥团。造作种种人畜等形。又缚叶等插华在外。以诸彩色画为军众。木为机关彩画雕饰。如树生花画饰庄严。不过少时花则萎蔫。如以灯炷置于炉中。以火烧之则有光明。帝释王身亦复如是。大仙当知。阿泥楼大。父母所生其身力大。大仙当知。因陀罗王所有身力。阿泥楼大。父母所生身力为大。复次大仙。汝今且观阿泥楼大神通身力。如是说时。阿泥楼大心即忆念。如来加我。如是念已即入三昧。入三昧已身如金色。即有天王。新胜金冠如洋金色。在其头上。宝珠垂下傍面连肩动摇相摩。珠髻青发身体色润有胜光明。目如天上胜毘琉璃其色绀青。复有珠宝。牟娑罗宝。迦罗婆宝。日珠等宝。庄严身臂。彼以化力令身如是。复出天香。遍诸大众一切普熏。彼毘耶娑见其身已。心则变动从座而起。合掌恭敬生稀有心。高声唱言。子子善哉。何何快哉。我得人身有果不空。我于今者到如来所。如来今者作一切智。相应语说。令我今者得见如是未曾有法。
尔时世尊。语毘耶娑大仙人言。汝意云何。若因陀罗帝释王身。阿泥楼大长老之身。如是二身何者为胜。尔时毘耶娑大仙白佛言。世尊。因陀罗王身比阿泥楼大身。百分之中不及其一。于千分中亦不及一。阿泥楼大身色具足。如来语言。如是大仙勿生欢喜。以作福德发如是愿故得彼身。
尔时大仙毘耶娑众。欢喜心开。白佛言。世尊。唯愿世尊。更为我说三十三天。
佛言大仙。三十三天帝释天王第一天后。名曰舍支。百千天女住欢喜林。有种种花开发光明集在其身。颊如莲花唇色犹如金频婆果。第一光明微细衣服。林间戏处安行遨游。以天庄严善庄严耳。宝钏天珂庄严手臂。以好璎珞。及半璎珞。庄严其身。脚着宝钏钏有妙声。种种音乐欢喜林中如是游行。颊分宽博妙花散地。在上而行。脐下阴
上有细毛文。沙宝跨衣行则声出。目青而宽开而有媚。发青长黑一一毛旋。鼻隆而直。远离瞋嫉鬪诤等过。瞋怒皱面波奋动乱皆悉远离。身无藏过。大仙当知。舍支天后有喜欲力。胜弥楼山第一胜处。彼处广长多有树林。其树饶枝映障之处。心生爱乐微风吹花。动散出香复触其身。舍支身形不长不短不麁不细。其面严好如开莲花。口出妙香善巧语说增长佛种。大仙当知。三十三天一切天众。身体皆香无有病患。于游戏处若于宫殿如是游行。
复次大仙。三十三天寿命千岁。彼天彼处如是行已。至命尽时彼天宫殿。本未曾有五种相出。应如是知。何等为五。地有清水犹如颇梨。冷而有文有乐触风。彼处多有种种枝花。既入池已油腻汗出。既见如是油腻汗已。心生疑虑。即便出水走向树林。彼既速行。天女见之顺后急行与共相随。既到一树即便住坐。既住坐已。天女忧悲发声叹息。咽中声破如是问言。圣子今者何故舍我。独在树下此有何乐。如是说已。彼天童子以忧叹声。语天女言。我头额上从本以来。未有腻出。如是说已。于两腋下即有汗出。而彼天女见汗出已。舍离远去。彼见天女远离身已。心生忧惧出入气麁。气麁出已。其心发热心既热故。头上沙鬘本未曾萎今者则蔫。鬘既蔫已。衣未曾垢今则垢出。天敷卧处不乐不乐。彼诸天女见如是相。心即思念。此天童子死相已出。将欲破坏知其必死。闻其气臭不可堪耐。即尔远之围遶而住。以闻其臭怜愍悲叹。咽喉声破口不能正。作如是言。何期第一柔软身天。在戏乐处林中行者。此三天处。如是池水有鸳鸯鸟。善法堂处欢喜之林鹅王鸳鸯。曼陀耆泥池水香洁。多有树林。树名象尘波利耶多俱耆多罗。在彼戏处多有蜜蜂。在杂林中以为庄严。常此处行今忽舍我去向何处。五相既现坏破欲去。彼诸天女如是啼哭。复更啼哭。彼见啼哭心则破坏。生大怖畏。其身发热眼目乱视。如行道路失伴之人。亦如商人海行船没。亦如遗失如意珠者心懊恼躄地。如大力风能堕山角。无常大风令天子堕。亦复如是。彼身极热在地旋转。如伽楼罗所捉龙子。生大怖畏举身战动。两手合掌。向天女言。我今患热。汝来汝来。可以手掌摩我令冷。如是心急身热欲然。如是身心俱受苦恼。彼诸天女。忧悲烧心住在远处。心生怜愍忧悲苦恼。身不能近不摩不触。于树林中取枝花叶。舒手遥置天子心上。作如是言。童子今者天福德尽。愿汝速生阎浮提处。彼天闻已知必定死。高声唱言。何期苦哉。何期苦哉。此三十三天处乃是恶处。如是种种具足庄严戏乐之处。第一宫殿受诸戏乐。多有天女种种爱染系缚心已。忽于今者趣于死道。住在远处。如是说言。愿汝死已生阎浮提。彼天如是数思惟已。闻彼语已举身欲起。极生悲苦啼哭而言。何期苦哉。欢喜树林种杂树林。白衣石上游戏坐处。何其善法彼留沙迦。波利耶多。此毘婆阇。曼陀耆尼大波流沙迦。如是宫殿第一宫殿。坚固门扇一切和集。我今忽舍此天宫殿。不得自在而便退此。三十三天命欲尽故。于自宫殿不能复见。唯见天女低面向下。以手拭眼引气破面。彼欲退天复作如是言。我于今者欲行死道。何期汝等退我所爱。不共我语。我今欲行生死长道。爱人可来急抱我咽。我从今已不复见汝。汝亦如是不复见我。如是天处何期甚恶。业果尽已闇无所见。云何此处三十三天。欲退之时皆悉
空耶。云何此处三十三天。岂无琴乐拍手等耶。而我今者不复闻声。何期此处三十三天。第一可爱天干闼婆。天色庄严金刚坚地。如是千眼帝释天王。复有何等福德众生。和集往彼而得见耶波利耶多俱枳陀罗。诸树花鬘在我头上。何期萎蔫。彼欲退天如是号唤。三十三天闻彼声已。一切愁忧取种种花。以自庄严清净须发。帝释天王百千天众。而为围遶。天后舍支天女围遶。那罗达离支多伽大般遮尸弃敦扶卢等天干闼婆。天乐歌声美妙音声。而来向彼欲趣死道。五相出者既近见已。一切如是生怜愍心。同声唱言。何期苦哉。此恶无常无有悲心。
帝释天王。见彼如是欲退天已。梵声说言。我等一切法皆如是。莫生爱着。当断爱心。若不断爱则生恶道。诸余天子亦复如是。一切同声如是说言。君善道去生于人中。一切众生造善业之地。
如是说已彼欲退天。心即念言我今实退。实时合掌向彼天众。如是说言。三十三天一切天子。唯愿忍我我退时至。彼时天子引气直视。有二相出莲花叶眼。一切庄严皆悉失没。彼诸天子。见欲退天离庄严已。取曼罗婆居世舍耶居迦那大。如是等花遥_散其身。即作天乐琵琶鼓笛。种种音声而以乐之。彼见如是供养身已。虽退天处心生欢喜。于阎浮提心生悕望。眼中泪出其声则麁。有因时业法集相应尽命。命尽死已。伽阿那风吹彼死天。彼风善香吹之令散。如是散已。实时远离三十三天。不知所在无有处所。不能生他若想若知。彼既退已生于人间。在胎藏中母则相现。憙笑歌舞心憙染欲。心常欢喜憙乐花果树林之处。乐着种种杂色衣服。常憙饮食。虽住藏内母胁不苦不乐邪欲。心喜善香花鬘庄严。卧则善梦非颠倒见。大仙当知。三十三天退生此时。住母藏中有如是相。
大仙当知。其母尔时。一切藏过皆悉远离。后则出生。大仙当知。彼时童子既出生已。身分平正掌文成就。可憙柔软腰细齿密。身体柔软其心爱乐。胜功德欲性爱欲事。心爱细衣乐林戏处。身有胜香大富丰财。金宝具足大姓种族。常行施戒。欲心多者。则生贫家。心憙布施不黑不白。手足齐平。一切见者皆悉爱敬。性爱论义。其心柔软少于瞋心。乐行他妻。于自妻妾不生爱乐。于诸亲旧兄弟眷属。心不爱恋。大仙当知。三十三天退生人中。本性如是。
世尊说已。毘耶娑仙。一切仙众。心生欢喜。叹言善哉。